救死扶傷是醫生的天職。然而,在醫學和人力不可為的時候,走向死亡總是令人感到無奈的。
臨終期一般為10-14天(有時候可以短到24小時)。在這一階段,一般已經確定病人失去繼續搶救生存意義,醫生的工作應該從“幫助病人恢復健康”轉向“減輕痛苦”。家屬也主要是陪伴病人走完最后一程。
在最后的日子里,病人常常得被動地接受這樣的“待遇”:
一是過度治療。
有些病人,甚至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仍在接受創傷性的治療。
另一個極端是治療不足。
病人受到的痛苦和不適,直到死亡也沒有得到充分的解脫。
人在臨終期,最接近死亡的時候,究竟會經歷哪些事情?我們怎樣在親人彌留的最后合理為他們減少痛苦呢?
脫水狀態:
吞咽出現困難,周圍循環血液量銳減,所以病人的皮膚又濕又冷,摸上去涼涼的。你不要以為病人是因為冷,需要加蓋被褥以保溫。相反,即使只給他們的手腳加蓋一點點重量的被褥,絕大多數臨終病人都會覺得太重,覺得無法忍受。
呼吸衰竭:
臨終病人喘氣困難,給予氧氣似乎是順理成章的事。但他們已失去了利用氧氣的能力,此時給他們供氧無法減輕這種“呼吸饑餓”。
正確的做法
打開窗戶和風扇,給病床周圍留出足夠的空間。另外,使用嗎啡或其他有類似鴉片制劑的合成麻醉劑是減輕病人喘氣困難和焦慮的最好辦法。
吞咽困難:
病人無法進食和飲水時,有些家屬會想到用胃管喂食物和水,但瀕死的人常常不會感到饑餓。相反,脫水的缺乏營養的狀態造成血液內的酮體積聚,從而產生一種止痛藥的效應,使病人有一種異常歡欣感。這時即使給病人灌輸一點點葡萄糖,都會抵消這種異常的欣快感。
而且,此時給病人喂食還會造成嘔吐、食物進入氣管造成窒息、病人不配合而痛苦掙扎等后果,使病人無法安靜地走向死亡。靜脈輸液雖然能解決陷入譫妄狀態病人的脫水問題,但同時帶給病人的是水腫、惡心和疼痛。
拒絕交流:
生命的最后階段,甚至在死前三個月之久,不少病人與別人的交流減少了,心靈深處的活動增多了。不要以為這是拒絕親人的關愛,這是瀕死的人的一種需要:離開外在世界,與心靈對話。
當進入死前最后6小時,清醒者僅占8%,42%處于嗜睡狀態,一般人昏迷。所以,家屬應抓緊與病人交流的合適時刻,與親人多多交流陪伴,不要等到最后而措手不及。
瀕死的人在呼吸時還常常發出嗚咽聲或喉鳴聲,不過病人并不一定有痛苦,此時可用一些止痛劑,使他能繼續與家屬交談或安安靜靜地走向死亡。記住,沒有證據表明緩解疼痛的藥物會促使死亡。
最后,小編認為,人總是要死的,帶著輕松、美麗踏進另一個世界,總比帶著恐懼與痛苦離開,走得更好。
訂購微信:cx53456
掃一掃加微信!
說明:本站分享的產品是食品,不能代替藥物。有一定的調理作用,但不保證每個人服用后有同樣的效果。分享的案例均轉自互聯網,如您有大病,建議您去看醫生!我們理念是平時要注重保健!
提示:為了您的健康,克制不良的生活習慣,戒煙、限酒,不吃各種油炸食品、方便面、燒烤肉類、少吃工廠的各種加工食品,多吃新鮮蔬菜、水果,適當增加粗糧,配合服用等,詳情咨詢客服!